第七届上海市民诗歌创作和家庭讲故事比赛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6日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沈荣明 浏览次数:0

市教委、市文明办、市新闻出版局、市妇联、市作家协会、市语委2013年联合举办第七届上海市民诗歌创作和家庭讲故事比赛。该活动以传播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为宗旨,2013年以“美丽中国,魅力上海”为主题,于5月启动,历时半年,各区县学习办积极响应,精心组织,深入发动,广大社区居民、在校大中小学生踊跃参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据统计,主办单位收到诗歌创作作品超过3万首,家庭故事创作稿件超过1万篇,上万户家庭参与本次活动。

2013年12月22日,主办单位在上海教育电视台二楼演播厅举行家庭讲故事决赛和获奖诗歌作品颁奖大会。有8户讲故事家庭、51首诗歌作品获奖。市教委副主任袁雯、市文明办副主任朱响应、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市妇联副主席刘琪、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以及市学促办、上海教育报刊总社、上海学习网等部门负责人出席本次活动。

一、诗歌创作激情高扬,学生投稿积极踊跃

在今年5月的活动启动仪式上,市学促办负责人强调,主办这项活动是要在全社会倡导“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新理念,希望通过发动诗歌爱好者团队,网络文学爱好者团队,让更多的市民参与,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

启动仪式后,各区县学习办、语委办积极响应,通过多渠道向社区居民、单位企事业、大中小学校宣传今年的活动,投稿十分踊跃,每天有大量经过编辑的诗歌在上海学习网发表;许多大中小学校的学生诗社积极参与,诗稿征集活动组织有力、发动广泛、参与人数众多、作品质量上乘。许多社区诗社的诗歌爱好者创作了多首诗歌,创作激情高涨,徐汇区配合市级活动,开展“田林杯”社区居民诗歌大赛,将优秀作品推送到市里,并取得骄人战绩;宝山区顾村文学社举办当代诗歌创作研讨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写诗吟诵的行列中;浦东新区北蔡镇一位99岁高龄的老人也写来诗歌,寄托了他对高雅人生、美好风尚的向往,作品获得三等奖;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也纷纷写出自己的诗作,他们用深厚感悟、青春话语,抒发了对党、对祖国、对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彰显出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二、故事演绎蓬勃开展,家庭文化气息浓郁

(一)区县形成联动机制,推进活动有序开展。徐汇、宝山、浦东新区、青浦等区县充分发挥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协调机制,区学习办、文明办、教育局、语委办、妇联和社区学院根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联合制定活动计划。青浦区将社区教育经费列支专项活动经费,用于活动组织、专家辅导、参赛家庭奖励等。浦东新区把今年的活动与区文明家庭创建结合起来,社区居民纷纷热情参与,参赛选手的年龄跨度从4岁到85岁。各家庭对自己家庭发生的感人故事进行了表演,邻里间好人好事、家庭和谐美满的简单生活、社区里优秀居民的丰富经历等故事被一一搬上舞台。

(二)作品内容精彩纷呈,家庭文化气息浓郁。本届活动不仅富有浓郁的市民特色,而且紧紧围绕庆祝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的召开,组织广大市民创作了一大批来源于身边人、身边事,有感而发、真挚动人的原创诗歌作品和故事作品。这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这一首首发自内心的赞美诗歌向我们传达的是上海市民最真切的回忆,最真挚的感情。据统计,诗歌作品中,歌颂党、赞美祖国的占40%,反映上海城市魅力的占20%,反映文化家庭占10%,抒发健康向上的个人情怀占30%。家庭故事征稿中,赞美幸福家庭生活和家庭文化建设的占70%,反映家庭伦理道德的占20%,反映其他内容的占10%。

(三)注重地方文化特色,故事之乡好戏连台。黄浦区文化馆、长宁区北新泾街道、嘉定区安亭镇、浦东新区高行镇、青浦区华泾镇、宝山区庙行镇等在活动中注重弘扬民间讲故事的传统文化,发挥“故事大王”社团的作用,举办各种形式的辅导培训活动,不断挖掘民间讲故事高手,使得今年故事内容感人,表演感人。

三、品牌活动深入人心,受到市民热烈追捧

而以家庭成员为形式的讲故事比赛,更是吸引了全市上万户家庭,许多区县精心组织全区性的比赛,选出最好的家庭参加市里比赛。从故事征集,到讲故事初赛、复赛和决赛,普通百姓用自己最朴素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真实故事。在这些参赛家庭中,有来自青浦区华泾镇民主小学演绎的各级领导关怀外来务工子女接受免费教育的故事;有来自长宁区北新泾街道演绎的法国太太热心帮助社区智残人士的故事;更多的故事是来自最基层的社区、普通家庭演绎出来的人间真情……

今年的活动虽然圆满落幕,但已连续开展七届的上海市家庭讲故事和市民诗歌创作这两项活动,在社区、在家庭、在学校已经成为有影响力的市民终身学习品牌活动,是向市民宣传普及终身学习理念的重要载体。通过举办更多市民喜闻乐见的终身学习活动,发挥市民参与文化创作的热情,激发基层文化的创作力、鉴赏力,使市民通过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引领风尚、陶冶情操的优秀作品,促进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