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小轩有书香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01日 来源:崇明县 浏览次数:0

小轩有书香

——“轩香”读书社的故事

    同好常聚首,小轩有书香。

    烹茶发时论,磨墨马晋唐。

    这首诗写的是古时文人雅客相聚的场景吗?不是。

    2013年的金秋十月,崇明县中兴镇,五十多位六七十岁老人相聚一堂,成立了民间读书社,取名“轩香”,这首诗是为她而作。该社成立之初就获得中兴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安排镇文化活动中心作为该社团活动场所,指定镇文广站和社区老年学校作为活动指导单位。

    惜缘

    在“轩香”读书社的山墙上,有八个字特别引人注目:友情、快乐、知识、奉献。洒金红宣上,老梅虬伸般的线条,显示出深厚的书法功力,这是请书法家唐超良老师专门题写的社训。另一侧墙上贴着一份读书社《学习制度和活动安排表》。每周周一上午茶话聚会,周二上午盆景组活动,周三上午书法组集中学习,周五上午绘画组上课。每月中旬的第一个周六上午全体读书社成员集中交流心得,有一人作主旨发言,每季出一期内部交流用书面刊物《三叶草》。每人平均每月至少重点读一本书,写一篇文章(类型不限)。还有每每天清晨的太极拳,每旬的黑板报等等。从表上看,该社活动的频率很高,内容丰富多样,每人都有明确的读书学习指标。能完成吗?能如期执行不打折扣吗?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这批人年纪都大了,退休后习惯了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生活,每个家庭也都有一些事情,但从半年多来执行情况看,结果可以说是令人赞叹的。每次活动几乎可以说都如期进行,每次活动只有少数人缺席。这样一个没有经济利益关系,没有任何纪律约束的松散的群众社团能做到这样,只有一种解释:珍惜。

    “轩香”读书社中的每一个人都十分珍惜相互见面的机会,珍惜交流情感和信息的快乐,珍惜获得新知识新见解后收获的喜悦,珍惜奉献后获得别人肯定的成就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某某今天不会来了,因为他正在外地旅游;某某在住院来不了了;某某另有排练节目的任务,时间有冲突,等等。可是,一会儿,活动主持人的手机响了,是老杨的电话“我从浙江赶回来,车子已过大桥,再过十分钟到。”老黄的电话也响了,是他弟弟打来的:“我今天刚出院,正从南门过来,可能迟到半小时。”老陈也来了,她说:“节目排练轮到我还有两个小时,我先参加这里的活动。”到出黑板报的日子了,顾学泉从上海子女家中赶了回来,不巧这天忽然下雨,他打了雨伞将新一期的黑板报出完。他说:“明天一早我得赶回上海市区,不能耽误了黑板报的日期。”另一位老顾的女儿定居香港,每次要他夫妇去长住,老顾去了几天回来了,他放不下家乡的书友。

    “轩香”读书社为大家搭建了扩大朋友圈、增进友情的平台;读书社的活动丰富了成员的精神世界,晚年生活更充实;为大家提供发挥余热的机会,“英雄”有用“武”之地。每一位成员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这八字社训。

    云蒸霞蔚多彩色

    “轩香”读书社的成员组成,有农民、企业退休职工、退休教师和医生,还有县、镇、村及企业退休干部,也有几位虽年过六旬却仍在打拼的民营企业老总。他们虽然地位不同,在读书会却一律平等,大家看重的是谁的见解好,谁提高快,谁对读书活动更执着,谁对友情更真诚。

    这是今年春节前的一个上午,研究哲学的老赵、教历史的老龚、教地理的老陆以及读书社的老何等几人聚集在一起,讨论用崇明方言写一步钹子书曲艺剧本《改革乐》。窗外北风呼啸,室外却热气腾腾,剧本的构思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乃至激烈争论中逐渐形成。原来,在前一次集体活动中,老赵提议:“中兴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出钹子书《翻身乐》,影响深远。今天读书社不妨创作一个姐妹篇《改革乐》。”大家觉得是个好主意,马上分头行动收集创作素材,构思剧本框架,熟悉崇明方言韵律。这件看似容易的事情对他们三人来说其实是个全新的领域。《翻身乐》儿时有记忆但已很不完整,崇明方言天天在说,但用其韵律创作却是头一遭。这次碰头,集思广益,负责执笔的;老陆有了底气。经反复修改,剧本初获成功,先是被县广播电台采用,已数次全县播放,后再县老年文艺节目选拔赛中入围决赛。

    “铁,打一书法术语”,大厅里一片窃窃私语声。“落款”,有人大声回答,紧接着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是今年元宵节,轩香读书社正在举行“猜灯谜续春联”联欢活动。宽敞的益品果蔬专业合作社会议室里热闹非凡,几十位皓发老者个个容光焕发,掌声和欢笑声一波接着一波。见几十条灯谜都被一一破解,爱好戏剧的老顾有点不服气,他说:“前面的都好猜,我来说一个难的,谁能猜出,我为大家唱一段越剧。”大家一听,掌声、叫好声又起。“口,就一个字,猜一外国首都名。”会议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能猜出这个谜语,必须熟记外国首都名字,而且要跟“口”有关,大家感到是难猜。忽然有人站出来说:“我来猜猜看,如果猜对,老顾除了唱段越剧外还要加唱一段沪剧。”这时的叫好声浪更加高涨。只见他不紧不慢地说:“河字带口,而且被包在里边——河内,越南首都。”“好!”老顾和大家一起叫好,接着字正腔圆地唱了一段越剧和沪剧,又博得一片掌声。合作社老黄、读书社老何也用诗歌和歌声添趣,一起参加联欢的益品合作社年轻人深深受到感染,纷纷唱歌献艺。他们说:“跟大家在一起很开心,你们一点也不像老人。”

    响亮的鞭炮声中,一块书有“墨韵书画社”的黑底金字招牌,由两位长者挂在了中兴镇振业路63号的门口。一位是读书会成员振业路63号何其荣。这一天,县文广局、县书协、中兴镇领导、本镇和邻镇的书画爱好者纷纷前来祝贺,还邀请了几位市书协的书法家前来挥毫泼墨。何其荣,从小喜爱书法,几十年来,当农民,搞园林,办企业,换了很多行当,但对书法的爱好始终未变。现在更有时间静下来写字,读书社的氛围使他萌生了创办民间书法沙龙的念头。在老何、老陆等同志的协助和家人的支持下,何其荣终于梦想成真。场地、用具、茶水、文房四宝一切皆免费提供,这里成为远近书画爱好者的乐土。最近由几十位书法爱好者组成的墨韵书画社被县书协吸收为团体会员。

    有一阵子,黄文元的老伴生病住院,这可把老黄急坏了。老伴的病治疗没问题,可是作为读书社秘书长和《三叶草》主编的他被拖住了。眼看着《三叶草》出刊的日子越来越近,数十篇文章的修改和审稿、版面与栏目的设计编排、以及打印和校对等等一系列工作还没有完成。趁女儿双休日有空替代,他赶回读书社,邀请几位助手帮忙,连轴运转,自《三叶草》终于如期刊出,按时发到了每位读书社成员手里。作为读书社交流读书心得的平台,《三叶草》虽然到目前只刊出了两期(六月中旬出第三期),已出现了很多文章优美,意境高、说理明的好文章,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

云蒸霞蔚多彩色,是因为有了阳光的照射,读书社老人的多彩生活,是因为有了文化的支撑和滋养。

    书友的主心骨

    轩香读书会之所以越办越好,是因为有一个主心骨。

    老何,镇退休干部,今年64岁。喜欢打乒乓、下棋、旅游,但他最喜欢的是读书。从领导岗位退下后,经常与几位书友谈今论古,别人叙说时,他是听得最认真地一位。渐渐地,圈子在扩大,也有人提议,是否成立一个读书沙龙。去年初秋党委宣传委员宋俊贤一句不经意的话引起了老何的思考。宋俊贤说镇文化中心的图书室,现在书籍不少,但前来借书的却不多。老何想,自己爱读书,并且有这样一个圈子,但毕竟人数不多。为了带动更多的人读书,可以“滚雪球”。事情做起来,会很忙,但愿意。

    如今读书社最忙的的确是老何。开办之初大量筹备工作让他着实忙了一阵子。工作正常了,他仍然忙。每次集体学习活动,虽事先有计划,但具体环节还得老何一一去落实;活动前烧水泡茶,活动后清洁卫生都少不了老何。别人调侃他,你这个老头倒成了名符其实的公仆。老何笑笑说,为大家服务,我愿意,我开心。他带头练书法、学绘画、撰写春联。《三叶草》出刊,他是装订工,与外部联系,他成了通讯员和接待员。他经常认真倾听其他成员的意见,形成新的思路,新的目标。别人说他自讨苦吃。他说以前是上级要我干,现在是自己找事干,不是自讨苦吃,是自找乐子。

    半年来读书社已经举办了七次“相约星期六”每月集体读书活动,“学习三中全会精神”、“追梦百年史”、“县镇近况”、“乡音”、“法律”、“老年病防治”等多个主题贴近了时代也贴近了老年人的心。读书社还创作多种形式的舞台剧剧本,如扁担戏剧本、故事、说唱、歌词等,撰写春联二百多对。正在收集整理《中兴镇人物传》120余人资料,打算今年年底出版。收到成员撰写的各类文章上百篇,部分已由《三叶草》和黑板报刊载。组织书法、绘画、盆景、故事等分组集体学习近百次,还有多次集体文化交流活动……

    最近读书社在思考新的读书活动:在崇明水文化上做点文章;建立一支水平较高讲故事志愿者队伍,创作一批鲜活的故事,把它打造成中兴社区文化之“品”;将“一人一月一本书”的活动更加做实做细;将读书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吸收更多的成员……

    积跬步能致千里远,种树可留万年青。在终身学习的道路上,“轩香”读书社必将走得更实更远,迎来一个又一个友情和快乐的春天,知识和奉献的明天。

    中兴镇轩香读书社 陆祖尧